教育部关于公布第六批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市、区)名单的决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14:44:04   浏览:828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教育部关于公布第六批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市、区)名单的决定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公布第六批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市、区)名单的决定
教育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和《扫除文盲工作条例》以及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普及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暂行办法》的规定,国家教育督导团对河北、山西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送的1999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
壮年文盲县(市、区)材料进行了审查。根据审查结果,188个县(市、区,含2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达到现阶段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各项要求。现作为第六批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县(市、区)予以公布,以资鼓励。
希望这些县(市、区及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再接再厉,进一步加强领导,采取措施,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作出更大贡献。

第六批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市、区)名单(188个)
河北省 23个
赞皇县、滦平县、临西县、南和县、平乡县、新河县、任县、魏县、广平县、邱县、肃宁县、献县、阜城县、饶阳县、青龙满族自治县、馆陶县、顺平县、唐县、武强县、涿鹿县、万全县、崇礼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山西省 11个
岚县、交口县、榆社县、左权县、保德县、岢岚县、平鲁县、娄烦县、沁县、沁源县、平顺县
内蒙古自治区 14个
鄂温克族自治旗、奈曼旗、巴林左旗、林西县、西乌珠穆沁旗、商都县、清水河县、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鄂克托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五原县、磴口县
安徽省 1个
临泉县
江西省 5个
永丰县、永新县、遂川县、赣县、龙南县
山东省 6个
嘉祥县、鱼台县、梁山县、东明县、定陶县、菏泽市
河南省 13个
尉氏县、民权县、宁陵县、叶县、郏县、洛宁县、鹿邑县、淮阳县、商水县、沈丘县、延津县、上蔡县、泌阳县
湖南省 2个
新化县、溆浦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 6个
鹿寨县、桂林市雁山区、平乐县、苍梧县、钟山县、防城港市港口区
海南省 4个
洋浦经济开发区、东方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
重庆市 3个
潼南县、万州区龙宝管理委员会、万州区五桥管理委员会
四川省 23个
北川县、旺苍县、苍溪县、仪陇县、营山县、盐边县、大英县、蓬溪县、资中县、高县、珙县、渠县、达县、宣汉县、宝兴县、天全县、汉源县、汶川县、叙永县、通江县、南江县、安岳县、泸定县
贵州省 4个
开阳县、仁怀市、思南县、万山特区
云南省 21个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宣威市、师宗县、富源县、南华县、大姚县、双柏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弥勒县、泸西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祥云县、洱源县、漾濞彝族自治县、宾川县、腾冲县、昌宁县、施甸县、永胜县、临沧县
西藏自治区 1个
拉萨市城关区
陕西省 4个
府谷县、延安市宝塔区、泾阳县、留坝县
甘肃省 9个
平凉市、榆中县、庆阳县、镇原县、陇西县、临洮县、两当县、文县、武山县
青海省 2个
互助土族自治县、平安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2个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焉耆回族自治县、泽普县、喀什市、叶城县、温宿县、柯坪县、阿图什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福海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4个
41团、45团、46团、73团、75团、81团、82团、85团、86团、91团、奇台农场、军户农场、124团、126团、131团、142团、164团、166团、181团、183团、184团、190团、头屯河农场、五一农场



2000年3月14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浅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

洛阳铁路运输法院 张建伟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6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77条也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我国法律有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规定,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利,而且简化了诉讼程序,节省了诉讼投入,有利于司法机关全面、客观、及时地处理案件。近年来,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人们更加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法院在具体处理此类案件时,却往往出现久调不决、久拖不决、空调空判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案件的审理。本文就如何审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遵循法律程序,搞好调查核实,做好思想工作
法院审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应注意遵循法律程序,特别是有关民事诉讼的程序。由于我国公民的法律认识水平较低,多数被害人不知道享有这一权利或误认为“赔了就不罚”而没有或放弃提出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因此,法院在受理刑事案件的同时就应当告知被害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促使被害人及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否则,被害人在开庭审理甚至一审宣判后再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法院将处于被动地位。法院收到民事诉状后,应当进行审查,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受理后,应当及时向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送达附带民事诉状,并确定其提交民事答辩状的时间。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可以调解,经调解不能达成协议或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一方反悔的,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同刑事诉讼一并开庭审理。
法院受理附带民事诉讼后,应注意搞好调查核实工作,在核实诉讼请求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属于赔偿范围的同时,重点核实被告人的财产状况,查清赔偿能力。而且还要做好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一方面消除被告人的对立情绪,促使其主动赔偿;一方面做好被害人的工作,讲明法律规定的赔偿原则,强调原告的举证责任,使其诉讼请求合理合法,为以后的调解和判决打下基础。
二、查清案件事实,分清责任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法制的一项基本原则,任何案件的处理都必须建立在案件事实清楚的基础之上。对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事实不仅是刑事责任定罪量刑的根据,也是处理民事赔偿的根据所在。
一般民事侵权是以过错责任原则来确定赔偿责任的,过错大,则责任大。笔者认为,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不应与之相悖,民事赔偿应与刑事责任相一致,而刑事责任是靠查明犯罪事实,分析具体情节来确定的。例如孙某、于某、李某共同伤害一案,三被告人在火车上因胡某多占座位而与之发生口角,于某、李某抱住胡某,孙某持刀将胡某刺成重伤。此案中,孙某的刑事责任大,理应多承担赔偿责任;于某、李某刑事责任小,理应少承担赔偿责任,胡某也有过错,故可适当减轻三被告人的赔偿责任。此案的犯罪事实查清了,各被告人在犯罪中的作用、地位查清了,则赔偿责任也好确定了。
三、遵循自愿、合法原则调解
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可以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之上进行调解。调解应在附带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而不应仅在家属之间进行。被告人由于受到指控,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往往存在恐惧不安的心理。因此审判人员在主持调解时,应明确告知被告人的权利,使之作出真实的意思表示,不能利用被告人的恐惧心理施加压力,使之作出违心的意思表示。否则,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以违反自愿原则提出申诉,调解便可能无效,反而增加讼累。
调解还应符合合法的原则,不仅要符合诉讼法的规定,还要符合实体法的规定。有的审判人员急于调解,先调解后开庭,开庭后却认定被告人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应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样反而会给法院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四、及时判决,加大执行力度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应纠正“着重调解”、“久调不判”的作法,对调解不成的,应及时判决。久调一方面会影响刑事案件的及时审结,另一方面含有强制当事人接受调解的意思,这样做有违法律规定。但判决结案的案件往往难以执行,为了避免民事判决成为一纸空文,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加大执行力度。
1、根据谁主持谁举证原则,让原告人提供被告人的财产状况,以利于法院采取执行措施。
2、为防止被告人及其家属逃避民事责任,转移隐匿财产,可以依法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诉讼保全措施,为执行提供保障。
3、对于抗拒执行的,可以依法采取罚款、拘留等处罚措施,迫使被告人及其家属履行判决所确定的义务。



湖南省农村能源建设管理办法(废止)

湖南省人民政府


湖南省农村能源建设管理办法
湖南省人民政府
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45号


(2001年5月8日省湖南人民政府第119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1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与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农村能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能源,是指可供农村生活、生产使用的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微水能、地热能、浅层天然气等能源。
本办法所称农村能源建设,是指开发、利用农村能源以及农村节能等活动。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能源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四条 农村能源建设,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保护环境、开发与节约并举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能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能源建设管理工作,所属农村能源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第六条 在农村能源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个人,由农村能源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开发利用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群众性科技组织及个人研究、开发先进、适用和经济的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鼓励、支持用能单位和个人应用先进的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和产品,兴建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工程。
第八条 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应当同生态农业、环境保护、高效林业、农业综合开发、村镇建设及农村卫生保建等工作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益。
第九条 推广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必须在推广地区先进行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的方可推广。
第十条 农村能源管理机构应当重点推广下列农村能源利用技术:
(一)沼气及其综合利用技术和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处理技术;
(二)太阳能热水、采暖、干燥、种植、养殖、发电等技术;
(三)生物质气化、固化及其综合利用技术;
(四)浅层天然气开发及其综合利用技术;
(五)地热开发及其综合利用技术;
(六)其他成熟的农村能源利用技术。
第十一条 农村能源管理机构应当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省柴节煤炉灶以及制茶、烤烟、砖瓦生产等方面的节能技术。
农村能源技术推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掌握先进的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和信息,依法开展农村能源技术推广工作,为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服务。
第十二条 在农村适宜发展户用沼气的地区,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将户用沼气池建设纳入村镇建设规划。
在农村血吸虫病重流行区,当地人民政府必须有计划地兴建户用沼气池。
第十三条 商品粮、棉基地县等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当地农村能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指导,有计划地示范推广秸秆气化、固化利用技术。
第十四条 新建、改建农村住宅、校舍、医院等,应当逐步推广利用太阳能和节能建筑技术。
第十五条 推广和应用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和产品,享受下列优惠待遇:
(一)开发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节能产品,属于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来本省投资进行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单位和个人,享受有关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
(三)农村集体和居民兴建农村能源生态综合利用设施,享受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鼓励和扶持政策。

第三章 生产经营
第十六条 省农村能源主管部门应当协助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制定本省农村能源工程、产品的技术标准,并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农村能源管理机构应当会同质量技术监督或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对本地区生产的农村能源用能产品和在本地区推广的农村能源技术进行检测或者鉴定。未经检测、鉴定或经检测、鉴定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或者推广。
销售农村能源用能产品,必须具有依法取得的鉴定合格证书或者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合格证明。
第十八条 为用户提供农村能源用能产品或者技术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所销售的产品质量和所提供的技术负责,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售后服务。因产品或者技术服务质量问题给用户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十九条 从事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和产品推广的单位、个人,应当保证所推广的技术和产品的安全性,向用户传授安全操作知识,防止发生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第二十条 鼓励农村能源用能产品的生产者,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节能质量认证。未经认证的,不得在其产品和产品包装上使用节能质量认证标志。
农村用能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采用国家推广的节能技术,在规定期限内淘汰或者改造落后的高耗能设备和工艺。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必须就地销毁,不得转让给他人。
禁止生产和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农村用能产品。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从事农村能源工程设计、施工的单位,须经农村能源管理机构进行专业技术审核,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并接受农村能源管理机构的监督。
第二十二条 从事农村能源工程施工、设备安装与维修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农村能源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第二十三条 兴建下列大、中型农村能源工程,其技术方案应当经农村能源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审核:
(一)单池容积50立方米以上的沼气工程;
(二)日供气量100立方米以上的秸秆气化工程;
(三)10千瓦以上的太阳能光电站、风力发电站;
(四)其他大、中型农村能源工程。
第二十四条 从事农村能源用能产品生产、经营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接受农村能源管理机构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五条 农村能源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做好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农村节能的年度统计工作和农村燃气燃具管理工作。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能源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从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施工、设备安装与维修的专业技术人员,未取得农村能源职业资格证书擅自上岗的;
(二)兴建大、中型农村能源工程,其技术方案未经审核的。
第二十七条 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生产、销售经营农村能源用能产品的,由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能源主管部门及其所属农村能源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1年7月1日起施行。


2001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