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5 12:09:21   浏览:965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通知
                 劳社部函[2005]18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总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在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近年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以及大量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地区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出现萎缩,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有所弱化。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的迫切需要,最大限度地把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合法权益,保持社会稳定,现就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劳动争议是社会利益矛盾的突出表现,调解是及时化解劳动争议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劳动争议不断增多,切实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对于有效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双方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工会组织、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要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把这项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忠实履行职责,努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推动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取得新进展。

  二、进一步发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作用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是法律规定建立在企业内部的从事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专门组织,在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预防化解劳动争议,督促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地要针对目前存在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数量下滑、作用弱化等突出问题,研究采取有力措施,指导、督促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依法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配齐调解人员,落实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企业,要配备专职调解人员。要督促企业依法落实调解委员会的办公经费和办公条件,支持调解人员依法开展调解活动,充分发挥调解委员会预防和化解劳动争议的作用。
 
  三、积极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
  建立由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或多方组成的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是近年来部分地区在开展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中的制度创新。实践证明,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顺应了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发展需要,有利于扩大调解工作的覆盖面,增强调解工作的权威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强化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指导,及时化解未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企业的劳动争议以及跨区域、跨行业的劳动争议;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将劳动争议调解纳入“保一方平安,促一方稳定”的维稳大调解格局,积极推动在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比较集中的乡(镇)、街道、社区,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配备专门人员,开展调解工作。在非国有经济占比重较大的县(市),也可以探索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要研究完善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加强与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人民调解组织的协调配合,逐步形成企业调解、区域性(行业性)调解、人民调解和仲裁调解相结合的劳动争议调解体系,有效发挥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四、大力加强劳动争议预防和预警工作
  “调防结合,以防为主”是劳动争议调解的基本原则。建立劳动争议预警机制,加强劳动争议预防,是协调劳动关系、化解争议苗头,防止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预防劳动争议,首要任务是指导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建立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形成理念科学、管理规范、民主参与、运转高效的劳动管理架构,保证广大职工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切实落实。当前要把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等影响劳动关系重大变化的问题作为预防工作的重点,指导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参与重大改革方案的制定,协助做好人员安置等工作,依法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要把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作为劳动争议预防工作的重要内容,扎实开展对职工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培训工作,通过多头并举、源头入手,有效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
要高度重视劳动争议预警体系建设。充分整合资源,形成有效联动,切实发挥各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预防功能,通过建立企业劳动争议信息员制度、地方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成员信息通报协调制度等,推动建立三方共同负责的自下而上的劳动争议预警机制,通过预测、预报和预防等措施,有效排查劳动争议隐患,及时化解纠纷苗头。对可能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大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有关部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社会振荡。

  五、切实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和机制创新
  加强规范化建设,是提升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整体水平的必然要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要紧密结合实际,加强调查研究,逐步建立、健全调解工作相关制度。要健全工作考核标准及办法,研究建立调解员持证上岗、专业培训考核、调解责任、统计分析、信息通报、文书和档案管理等制度,推动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坚持与时俱进,加强机制创新。要适应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的需要,积极研究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改革思路,包括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组织体系、调解程序、基本制度、调解效力等。要研究解决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法律地位、工作程序和制度、劳动争议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等实际问题,探索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争议仲裁的有效衔接;要研究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员社会考核录用制度,建设专业化调解队伍;要逐步整合区域和行业层面的劳动争议调解与集体协商机制功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争议处理新机制。

  六、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推进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深入发展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要密切配合,明确分工,建立责任制,把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列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组织的重要议程,切实加强对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领导。三方协调组织可设立劳动争议处理专门委员会,具体负责包括劳动争议调解在内的劳动争议处理工作重大事项。要在调查摸清现状和底数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阶段性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落实,推动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深入发展。要加强对调解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制定可行的培训计划,力争在两至三年内对在岗调解工作人员进行普遍轮训,切实提高调解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要与立法等机关加强协调,推动相关地方立法和政策制定,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有效开展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要及时总结、推广实践中的典型经验,扩大宣传,表彰先进,加强对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指导。从强化组织建设、创新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作用发挥等方面人手,整体推进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切实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OO五年八月四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武汉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若干规定

湖北省武汉市人大常委会


武汉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若干规定

(1997年11月20日武汉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 1998年1月10日湖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批准 根据2003年3月24日武汉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2003年4月2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的《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武汉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若干规定〉的决定》修正 根据2010年9月15日武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2010年9月29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的《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2010年11月16日武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2010年12月4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的《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武汉市城市道路桥梁管理办法〉等8件地方性法规部分条款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市城市道路上通行的车辆、行人,以及进行与道路交通有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有关道路交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本规定。

  公安机关是本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主管机关。

  第三条 公安机关可以在条件许可的机动车道上设置供公共汽车、电车通行的专用车道,其他车辆在不妨碍公共汽车、电车通行的情况下可按规定借通道行。

  公共汽车和电车行驶、停靠站点时,不得妨碍其他车辆通行。

  第四条 在本市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以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城市道路上,禁止正三轮摩托车和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车辆行驶。

  前款规定范围内的禁行车辆,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原已核发牌证的,由原发证部门注销牌证。注销牌证的车辆,按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处理。

  其他区需要对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车辆作出禁止行驶规定和注销牌证的,由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确定,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第五条 公安机关可根据实际需要,决定车辆禁行的区域和路段,除紧急情况临时禁行外,应事先予以公告,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第六条 车辆应当经过公安机关检验、登记,领取行驶证,并按规定悬挂号牌,方可上路行驶。

  第七条 车辆、行人应当各行其道,并严格遵守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信号规定,暂没有交通标志、标线、信号指示的,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

  第八条 机动车驾驶员驾驶车辆时除遵守道路交通管理有关规定外,还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机动车操作规程操作;

  (二)不争道抢行;

  (三)不互相追逐、截头猛拐;

  (四)试车不违反试车规定;

  (五)地方驾驶员不得驾驶军队、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机动车。

  第九条 残疾人驾驶的残疾人专用车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不得增设座位、搭乘人员或者从事营运活动。

  第十条 严格控制占用城市道路,确需占道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城市道路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办理占道审批手续。对未办理审批手续占用道路的,责令自行清除或暂扣占道物品;对拒不自行清除的,予以强制清除。

  第十一条 车辆不得在道路上违章停放。机动车行驶中发生故障,应立即自行将车辆移开。

  对违章停放的车辆,驾驶员不在现场的,或者车辆发生故障不能自行移开的,公安机关可将车辆移至不妨碍车辆、行人通行的地点。

  第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第三条,借道不按规定或妨碍其他车辆通行的,处五十元以下罚款,可并处吊扣一个月以下驾驶证。

  (二)违反本规定第六条规定驾驶无号牌机动车辆的,处五十元以下罚款,并处吊扣三个月以下驾驶证,对驾驶无号牌三轮摩托车的,可以单处没收车辆;驾驶无号牌人力三轮车、板车的,处五十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没收车辆。

  (三)违反本规定第八条规定的,处五十元以下罚款,可并处吊扣三个月以下驾驶证。

  (四)违反本规定第九条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二百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吊扣证照一至三个月;情节严重的,吊销证照。

  (五)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违反本规定第十条规定占用城市道路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三条 交通民警应廉洁奉公,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公安机关应加强对交通民警执法的监督。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由所在公安机关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本规定具体实施方案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汉中市城镇燃气管道和中心城区供水设施安全保护暂行规定的通知

陕西省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汉中市城镇燃气管道和中心城区供水设施安全保护暂行规定的通知


汉政办发〔2010〕9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汉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汉中市城镇燃气管道和中心城区供水设施安全保护暂行规定》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十一月十一日



汉中市城镇燃气管道和中心城区供水

设施安全保护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我市城镇燃气(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层气和人工煤气)管道及其设施和城区供水设施的安全运行,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根据国家《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供水条例》、《陕西省燃气管理条例》、《陕西省城乡供水用水条例》、《陕西省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管理条例》(修正)和《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的相关法规,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全市输送燃气的管道及其设施和公共供水设施的保护。

天然气长输管道、城市门站之前的天然气支管线以及分输口到电厂、化工企业的支管线及其设施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燃气管道及设施,包括:

(一)输送城镇燃气管道;

(二)高(次高)、中压燃气管道,燃气庭院管网及燃气入户管道;

(三)燃气管道防水护坡、挡土墙、过水路面、管涵;

(四)燃气门站、调压站、储配站、凝水井、CNG加气母站、子站、调压箱,各类阀门(井)及放空设施;

(五)燃气管道标志、标识和穿越公路检漏装置。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供水设施包括: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泵站及设施、净配水厂、输配水管道、水源地及水厂高低压供电线路、加压泵站、消防栓、管网压力监测设施、阀门和水表及其井圈井盖、计量表具、供水设施的警示标识等。

第五条 各县区政府应当加强对城镇燃气管道及其设施和供水设施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城镇燃气的管道及其设施和供水设施的安全,及时组织建设、水利、公安、安全生产有关部门制止查处破坏、盗窃燃气管道设施和供水设施以及其它危害燃气管道设施和供水设施安全行为,依法清除占压燃气管道设施和供水设施的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堆积物。

第六条 汉中市住房和城市管理局是本市燃气和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在市本级本规定的组织实施。由其所属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处,负责本市燃气管道设施和供水设施保护的日常监督管理;燃气管道设施和供水设施的损坏案件,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立案、调查、取证及处理。公安机关负责依法对破坏、盗窃、哄抢燃气管道设施和供水设施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进行查处。

各县(区)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其辖区内本规定的组织实施。

各县(区)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其辖区内本规定的组织实施。



第二章 燃气管道保护



第七条 城镇燃气企业负责其管道设施的安全运行,并履行下列义务:

(一)燃气管道设施建成后,应设置统一、明显的地面安全警示标志,对易遭车辆或外力碰撞的局部管道、应采取保护措施,并设置明显的标志。

(二)严格执行《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和安全规章制度。对燃气用户设施每年进行一次检查,并对用户做好安全用气的宣传。

(三)对燃气管道定期巡检,及时维护保养(在项目建设运营初期,要坚持每日对燃气管道进行巡检);燃气管道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配置专职护线员或者聘任兼职护线员。

(四)设置并向社会公布24小时报修电话,抢修人员做到24小时值班。

(五)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向燃气管道设施沿线群众进行有关燃气管道设施安全保护的宣传教育。

(六)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燃气管道设施的安全保护及燃气管道设施损坏案件的查处工作。

第八条 燃气企业应当将已建管道设施的竣工资料报送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新建、改(扩)建管道设施的规划、设计应报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审批,报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 城镇燃气管道及设施是城镇重要的基础设施,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燃气管道设施的义务。对于破坏、盗窃燃气管道设施以及其他危害燃气管道设施安全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制止并向建设、公安、安监等有关部门举报。

燃气管道设施发生事故时,燃气管道企业应当及时组织抢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阻挠、妨碍抢修工作。

第十一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下列危及燃气管道设施安全的活动:

(一)移动、拆除、损坏燃气管道设施以及为保护燃气管道设施安全而设置的标志、标识;

(二)在燃气管道安全保护范围内,取土、挖塘、修渠、修建养殖水场,排放腐蚀性物质,堆放大宗物资,采石、盖房、建温室、垒家畜棚圈、修筑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或者种植深根植物;

(三)在燃气管道中心线两侧或者燃气管道设施场区外各50米范围内,爆破、开山和修筑大型建筑物、构筑物工程;

(四)在埋地燃气管道设施上方行驶机动车辆或者在地面燃气管道设施、架空管道设施上行走;

(五)盗用或者破坏燃气、损坏燃气设施;

(六)用燃气管道作为负重支架或者接地引线;

(七)其他危害燃气管道设施安全的行为。

第十二条 规划部门在核发涉及燃气管道安全间距的项目选址意见书时,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对燃气管道设施安全间距范围内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由城管执法部门依法予以拆除。

第十三条 后建、改(扩)建的建设工程与已有燃气管道设施相遇而产生的燃气管道设施保护问题。

由后建、改(扩)建建设工程项目单位与燃气企业协商,并报经所在地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后,在燃气企业的指导下施工。

后建、改(扩)建的建设工程需要燃气管道设施改线、搬迁或增加安全防护设施的,所需费用由后建、改(扩)建的建设工程项目单位承担;因工程施工造成燃气管道设施损坏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在燃气管道设施保护范围内进行下列施工时,应当事先征得管道企业同意,在所采取可靠的安全保护措施后并在管道企业专业人员监护下方可施工:

(一)新建、改(扩)建铁路、公路、桥梁、河渠、架空电力线路;

(二)埋设地下电(光)缆;

(三)设置安全或者避雷接地体。

(四)其他可能影响燃气管道设施安全的施工。



第三章 供水设施保护



第十五条 城市供水企业负责供水设施的安全运行,并履行下列义务:

(一)对供水设施定期巡检,及时维护保养;供水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配置专职或者聘任兼职供水设施巡查人员。

(二)设置并向社会公布24小时报修电话,抢修人员做到24小时值班。

(三)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向供水设施沿线群众进行有关供水设施安全保护的宣传教育。

(四)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供水设施的安全保护及供水设施损坏案件的查处工作。

第十六条 供水设施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供水设施的义务。对于破坏、盗窃供水设施以及其他危害供水设施安全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制止并向建设、公安、供水企业等有关部门举报。

第十七条 供水管道爆管、供水设施出现故障时,供水企业应当及时组织抢修和维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阻挠、妨碍抢修工作。

第十八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下列危及供水设施安全的活动:

(一)盗窃、损坏供水设施;

(二)非管理人员私自启闭公共供水管道的井盖、阀门;

(三)在供水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内采砂、取石、爆破、堆放物料、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和擅自修筑建筑物、构筑物;

(四)利用或依附供水管道拉绳挂物或牵拉、吊装作业;

(五)向供水管道的控制设施中排放雨水、污水、工业废液和易燃易爆残液或倾倒垃圾和其他杂物;

(六)擅自改装、拆除、迁移、连接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

(七)移动、拆除、损坏为保护供水设施安全而设置的标志、标识;

(八)在供水管道的安全保护范围内,取土、挖塘、修渠、修建养殖水场,排放腐蚀性物质,堆放大宗物资,采石、盖房、建温室、垒家畜棚圈、修筑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或者种植深根植物;

(九)在供水管道中心线两侧或者供水设施场区外各50米范围内,爆破、开山、修建建筑物、修建构筑物以及进行打桩、顶进作业;

(十)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规定禁止的活动。

(十一)未经公安消防机构和供水企业同意,擅自在消防栓上取水;

(十二)危害供水设施安全的其他行为。

第十九条 规划部门在核发涉及供水管道安全间距的项目选址意见书时,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对供水管道设施安全间距范围内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由城管执法部门依法予以拆除。

第二十条 后建、改(扩)建的建设工程与已有供水设施相遇而产生的供水管道设施保护问题。由后建、改(扩)建建设工程项目单位与供水企业协商,并报经所在地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后,在供水企业的指导下施工。

后建、改(扩)建的建设工程需要供水设施改线、搬迁或增加安全防护设施的,所需费用由后建、改(扩)建的建设工程项目单位承担;因工程施工造成供水设施损坏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在供水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进行下列施工时,应当事先通知供水企业,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新建、改(扩)建建筑物、铁路、公路、桥梁、河渠、架空电力线路;

(二)埋设地下电(光)缆、燃气管道;

(三)设置安全或者避雷接地体。

(四)其他可能影响供水设施安全的施工。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第(一)、(二)、(四)、(五)、(六)、(七)款规定的,依照《陕西省燃气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和第五十二条的规定,由县级以上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相关条款规定的,依照《陕西省城乡供水用水条例》的相关处罚规定执行。存在违规行为的,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行为严重的,依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包庇、纵容侵占、破坏、盗窃、哄抢燃气管道设施、燃气管道输送的天然气和供水设施以及其他危害燃气管道设施和供水设施安全的行为,以及阻挠、干预对侵占、破坏、盗窃、哄抢燃气管道设施、燃气管道输送的天然气和供水设施以及其他危害燃气管道设施和供水设施安全行为的,依照国家《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第34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供水条例》第37条进行查处。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各县区公共供水设施的安全保护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