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13:32:37   浏览:984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
国税发[1994]131号


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内资企业都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缴纳企业所得税。为适应工作需要,我们制定了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供纳税人、税务机关和代理单位使用。国家税务总局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是企业履行纳税义务以规范格式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的书面报告,也是税务机关审核企业税款征收情况的重要依据,因此,企业必须按照税法有关规定和本表填报要求,按期如实申报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缴纳税款。
二、纳税申报表采用以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报表所反映的利润总额为基础,并按税收规定进行调整计算的方法,来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款。因此,企业在填报时,一要按照全国统一的会计、财务制度规定正确核算和反映企业在某一纳税期内的利润总额;二是在此基础上,严格按
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中有关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办法和报表具体要求进行调整、计算,正确申报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填报说明
一、适应范围
(一)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为全国统一规范格式的报表,凡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能够按照全国统一的财务会计规定核算盈亏,且能做到财会制度比较健全、资料数据记录完整的,可按照税法规定和本表要求,按期填报企
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进行申报纳税。
(二)本表适用工业、商品流通、交通运输和各种服务企业,其它特殊行业如需要增减有关项目,可由省级税务机关在此表基础上自定。
(三)本表适用纳税人年度申报纳税及月、季度申报纳税。本着求实、简便的原则,在月、季申报纳税时,可对本表有关项目进行精简,具体由各地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主要项目填报说明
(一)表头项目
1.企业编码:按税务机关编排的代码填写。
2.申报期:填写申报当期的起止日期。
3.金额单位:以人民币元为单位。
4.申报单位:填写纳税人的全称。
5.行业类别:按纳税人主营项目确定。
6.隶属关系:按企业隶属的管理部门或总机构填写。
7.地址:填写企业经营管理机构的所在地。
8.经济性质:按所有制性质或资本构成形式填写。
9.预算级次:按财政部有关规定划分,填写中央收入或地方收入。
(二)表中项目
1.表中1—23栏,按企业申报纳税同期的损益表和有关会计科目及明细科目填写,要符合国家统一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其口径、金额要与企业帐表一致。
2.表中1—6栏,反映主营业务收入项目,工业企业填写产品销售额,商品流通企业填写商品销售收入,服务业填写主营业务收入。按会计制度规定,表中第2栏销售折让与折扣,只限商品流通企业填写,其它企业在表中第1栏中反映。逻辑关系式:工业企业为1-3-4-5=6
;商业企业为1-2-3-4-5=6。
3.表第7栏,限于有代购代销手续费收入的企业填写;表第13栏,也限于单独核算汇兑损益的商品流通企业填写,如为净收益,应加负号;其它企业按会计制度规定在财务费用中反映。表中第9栏,填写当期发生的技术转让收益;第10栏,反映企业在境外取得的劳务收益等。逻
辑关系式:工业企业为:6+8-11-12=14;商业企业为:6+7+8-11-12-13=14。
4.表第16栏,填写联营企业就地征收所得税后,投资企业从联营企业分得的税后利润;表第17栏,填写有境外投资的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表第18栏,填写持有其它股份制企业股票的企业所得的股息收入;表第20栏,填写取得国家或部门给予的各种补贴收入;表14—23
栏的逻辑关系式:14+15+20+21-22=23。
5.表第24栏、第25栏按附表一中对应的项目合计数填写;第29栏按附表二中项目合计数填写;第30栏、第31栏按附表三中对应项目合计数填写。
6.表中第23栏以后的逻辑关系式:
23+24-25=26;
26×适用税率=28;
28-29+30+31+32=33;
33+34-35=36。
第36栏如为应退款,用负号表示。
7.表中第27栏适用税率,一般企业均为33%;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个别在境外上市的股份制企业税率,按规定的税率执行;适用两档低档税率的企业如有从联营企业分回利润或境外收益需要补税的,其适应税率的确定,为了简便合理,可以不并入本企业的应
纳税所得额确定适用税率,而按第26栏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加以确定。
三、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填报说明
(一)附表一
1.超过规定标准项目,是指超过税法规定标准扣除的各种成本、费用和损失而应予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包括税法中单独作出明确规定的扣除标准,也包括税法虽未单独明确规定标准,但与国家统一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标准兼容的部分。
2.不允许扣除项目,是指税法不允许扣除但企业已作为扣除项目而予扣除的各项成本、费用和损失。
3.应税收益项目,是指企业未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而应补报的收益。对属于计算上的差错或其它特殊原因而多报的收益,可以用负号表示。
4.弥补亏损项目,指企业根据税法规定,允许在税前弥补亏损而应减少的应纳税所得额。
5.技术转让收益项目,反映企业根据规定对技术转让所得免税部分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6.治理“三废”收益项目,反映企业根据规定对治理“三废”取得的所得免税而减少的应纳税所得额。
7.股息收入项目,填写企业持有其它企业股票而取得的股息红利收入。
8.国库券利息收入项目,填写企业因购买国库券而取得的利息收入。
(二)附表二
本表只填列根据税法统一规定,企业享受减税免税优惠而减少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由于法定减免税项目多和企业情况不同,经归类后表中仅能列举几项,未列入的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1.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应减免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
2.新办第三产业项目,反映企业根据规定,对新办第三产业减免所得税所应减免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
3.“老、少、边、穷”地区企业项目,反映“老、少、边、穷”地区新办企业按规定享受减免所得税照顾而减少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
4.受灾企业项目,反映企业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后国家给予的减免所得税照顾而减少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
5.劳服企业项目,仅限于享受减免税照顾的劳服企业填写。反映对劳服企业减免所得税而减少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
6.校办企业项目,仅限于符合免税条件的校办工厂填写。反映对校办工厂免征所得税而减少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
7.福利企业项目,仅限于符合免税条件的福利企业填写。反映对福利企业减免所得税而减少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
8.乡镇企业项目,限于符合减免税条件的乡镇企业填写。反映乡镇企业因减免所得税而减少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
(三)附表三
1.本表纵向第一栏“联营企业分利”,是指资方从联营企业分回的利润额。
(1)本表横向第一栏“分回利润”,是指投资方从联营企业分回的已在联营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按统一规定免予补税的不填。
(2)本表横向第二栏“换算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上条所说的分回税后利润,按税法规定换算的应纳税所得额。其换算公式为:
来源于联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投资方分回利润÷(1-联营企业所得税税率)



(3)本表横向第三栏“应纳所得税额”,是指投资方从联营企业分回利润按投资方适用税率应缴的所得税额。计算公式为:
应纳所得税额=来源于联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投资方适用税率



(4)本表横向第四栏“税收扣除额”,是指联营企业一方在联营企业实际缴纳的所得税额。计算公式为:
税收扣除额=来源于联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联营企业所得税税率。



(5)本表横向第五栏“应补所得税额”,是指投资方从联营企业分回利润,按投资方适用税率应补缴的所得税额。计算公式为:
应补缴所得税额=应纳所得税额-税收扣除额。



(6)本表纵向“1、联营企业(税率),2、3、……”,是指投资方从不同地方联营企业分回利润,按不同联营企业的税率分别填列,并填列合计数。
2.“股息收入”中的有关项目可以参照“联营企业”有关项目的填列方法和原则填写。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企业编码: 申报期: 年 月 日至 月 日 金额单位:元
-------------------------------------
|申报单位| |行业类别| |隶属关系| |
|----|---------|----|-----|----|----|
|地 址| |经济性质| |预算级次| |
|--------------|----------|---------|
| 项 目 |行次|本期数|累计数| 补充资料 |
|--------------|--|---|---|---------|
|一、销售(营业)收入 | 1| | |1.工业总产值: |
|--------------|--|---|---| 元 |
| 减:销售折扣与折让 | 2| | |2.年平均职工人数|
|--------------|--|---|---| 人 |
| 销售(营业)成本 | 3| | |3.安置四残人员:|
|--------------|--|---|---| 人 |
| 销售(营业)费用 | 4| | |4.安置待业人员:|
|--------------|--|---|---| 人 |
| 销售(营业)税金及附加| 5| | |5.工资总额: |
|--------------|--|---|---| 元 |
|二、销售(营业)利润 | 6| | |6.效益工资 |
|--------------|--|---|---| 元 |
| 加:代购代销收入 | 7| | |7.税后利润 |
|--------------|--|---|---| 元 |
| 其它业务利润 | 8| | | |
|--------------|--|---|---| |
| 其中:技术转让收益 | 9| | | |
|--------------|--|---|---| |
| 境外劳务收益 |10| | | |
|--------------|--|---|---| |
| 减:管理费用 |11| | | |
-------------------------------------

续一:
-------------------------------------
| 财务费用 |12| | | |
|--------------|--|---|---| |
| 汇兑损失 |13| | | |
|--------------|--|---|---| |
|三、营业利润 |14| | | |
|--------------|--|---|---| |
| 加:投资收益 |15| | | |
|--------------|--|---|---| |
| 其中:联营企业分回利润|16| | | |
|--------------|--|---|---| |
| 境外投资收益 |17| | | |
|--------------|--|---|---| |
| 股息收益 |18| | | |
|--------------|--|---|---| |
| 国库券利息收入 |19| | | |
|--------------|--|---|---| |
| 国家补贴收入 |20| | | |
|--------------|--|---|---| |
| 营业外收入 |21| | | |
|--------------|--|---|---| |
| 减:营业外支出 |22| | | |
|--------------|--|---|---| |
|四、利润总额 |23| | | |
|--------------|--|---|---| |
| 加:纳税调整增加额 |24| | | |
|--------------|--|---|---| |
| 减:纳税调整减少额 |25| | | |
-------------------------------------

续二:
-------------------------------------
|五、应纳税所得额 |26| | | 备 注 |
|--------------|--|---|---|---------|
| 适用税率 | | | |税务机关受理日期:|
|--------------|--|---|---| |
|六、应纳所得税额 |28| | | |
|--------------|--|---|---| |
| 减:减、免所得税额 |29| | | 年 月 日|
|--------------|--|---|---| |
| 加:联营企业利润补税额 |30| | |受理人(签名): |
|--------------|--|---|---| |
| 股息收入补税额 |31| | | |
|--------------|--|---|---| |
| 境外收益补税额 |32| | | |
|--------------|--|---|---| |
|七、应缴入库所得税额 |33| | | |
|--------------|--|---|---| |
| 加:期初未交所得税额 |34| | | |
|--------------|--|---|---| |
| 减:实际已缴纳所得税额 |35| | | |
|--------------|--|---|---| |
|八、期未应补(退)所得税额 |36| | | |
-------------------------------------
申报单位章 填报期 年 月 日 经办人: 主管会计: 负责人:

附表一: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项目表

企业编码 申报期 年 月 日至 月 日 金额单位:元
---------------------------
| 项 目 |行次|本期数|累计数|
|--------------|--|---|---|
|一、纳税调整增加额 | 1| | |
|--------------|--|---|---|
| 1.超过规定标准项目 | 2| | |
|--------------|--|---|---|
| (1)工资支出 | 3| | |
|--------------|--|---|---|
| (2)职工福利费 | 4| | |
|--------------|--|---|---|
| (3)职工教育经费 | 5| | |
|--------------|--|---|---|
| (4)工会经费 | 6| | |
|--------------|--|---|---|
| (5)利息支出 | 7| | |
|--------------|--|---|---|
| (6)业务招待费 | 8| | |
|--------------|--|---|---|
| (7)公益救济性捐赠| 9| | |
|--------------|--|---|---|
| (8)提取折旧费 |10| | |
|--------------|--|---|---|
| (9)无形资产摊销 |11| | |
|--------------|--|---|---|
| (10)其它 |12| | |
---------------------------

续一:
---------------------------------
|2.不允许扣除项目 |13| | |
|--------------------|--|---|---|
| (1)资本性支出 |14| | |
|--------------------|--|---|---|
| (2)无形资产受让、开发支出 |15| | |
|--------------------|--|---|---|
| (3)违法经营罚款和被没收财物损失|16| | |
|--------------------|--|---|---|
| (4)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 |17| | |
|--------------------|--|---|---|
| (5)灾害事故损失赔偿 |18| | |
|--------------------|--|---|---|
| (6)非公益救济性捐赠 |19| | |
|--------------------|--|---|---|
| (7)各种赞助支出 |20| | |
|--------------------|--|---|---|
| (8)与收入无关的支出 |21| | |
|--------------------|--|---|---|
|3.应税收益项目 |22| | |
|--------------------|--|---|---|
| (1)少计应税收益 |23| | |
|--------------------|--|---|---|
| (2)未计应税收益 |24| | |
|--------------------|--|---|---|
|二、纳税调整减少额 |25| | |
|--------------------|--|---|---|
| 1.弥补亏损 |26| | |
|--------------------|--|---|---|
| 2.分回利润 |27| | |
---------------------------------

续二:
---------------------------------
| 3.境外收益 |28| | |
|--------------------|--|---|---|
| 4.技术转让收益 |29| | |
|--------------------|--|---|---|
| 5.治理“三废”收益 |30| | |
|--------------------|--|---|---|
| 6.股息收入 |31| | |
|--------------------|--|---|---|
| 7.国库券利息收入 |32| | |
|--------------------|--|---|---|
| 8.国家补贴收入 |33| | |
|--------------------|--|---|---|
| 9.其它 |34| | |
---------------------------------

附表二:企业减免项目表

企业编码 申报期 年 月 日至 月 日 金额单位:元
-----------------------------
| 项 目 |行次|所得额|税率|减免税额|
|------------|--|---|--|----|
|一、高新技术企业 | 1| | | |
|------------|--|---|--|----|
|二、新办第三产业 | 2| | | |
|------------|--|---|--|----|
|三、“老少边穷”地区企业| 3| | | |
|------------|--|---|--|----|
|四、受灾企业 | 4| | | |
|------------|--|---|--|----|
|五、劳服企业 | 5| | | |
|------------|--|---|--|----|
|六、校办企业 | 6| | | |
|------------|--|---|--|----|
|七、福利企业 | 7| | | |
|------------|--|---|--|----|
|八、乡镇企业 | 8| | | |
|------------|--|---|--|----|
|九、 | 9| | | |
|------------|--|---|--|----|
|十、 |10| | | |
|------------|--|---|--|----|
|十一、 |11| | | |
|------------|--|---|--|----|
|十二、 |12| | | |
-----------------------------

-----------------------------
|十三、 |13| | | |
|------------|--|---|--|----|
|十四、 |14| | | |
|------------|--|---|--|----|
|十五、 |15| | | |
|------------|--|---|--|----|
|十六、 |16| | | |
|------------|--|---|--|----|
|十七、 |17| | | |
|------------|--|---|--|----|
| 合 计 |18| | | |
-----------------------------

附表三:联营企业分利 股息收入纳税表

企业编码 申报期 年 月 日至年 月 日 金额单位:元
----------------------------------
| 项 目 |分回|换算应纳|应纳所得|税收扣|应 补|
| |利润|税所得额|税 额|除 额|所得税额|
|----------|--|----|----|---|----|
|一、联营企业分利 | | | | | |
|----------|--|----|----|---|----|
|1.联营企业(税率)|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4. | | | | | |
|----------|--|----|----|---|----|
|5. | | | | | |
|----------|--|----|----|---|----|
| 合 计 | | | | | |
|----------|--|----|----|---|----|
|二、股息收入 | | | | | |
|----------|--|----|----|---|----|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4. | | | | | |
|----------|--|----|----|---|----|
|5. | | | | | |
|----------|--|----|----|---|----|
| 合 计 | | | | | |
----------------------------------



1994年5月27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东省乡(镇)档案管理办法

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省乡(镇)档案管理办法

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11号


  《广东省乡(镇)档案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发布,自1997年4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卢瑞华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一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乡(镇)档案管理,维护乡(镇)档案的完整和有效地开发档案信息,为乡(镇)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乡(镇)档案是指乡(镇)行政区划内各单位〔包括乡(镇)机关、上级派驻单位、村民委员会(管理区)、居民委员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下同〕在工作活动、生产建设和各项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对乡(镇)和国家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材料、图表、帐簿、凭证、声像
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加强对乡(镇)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工作列入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四条 乡(镇)成立档案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镇)人民政府分管档案工作的负责人任组长,成员由有关单位负责人担任。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对乡(镇)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组织协调。
第五条 乡(镇)应设立机关综合档案室。综合档案室的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组织实施各项规章制度制订乡(镇)档案工作计划;
(二)统一管理乡(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形成的档案资料;
(三)对乡(镇)所属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四)对乡(镇)机关、社会团体的文书工作和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工作进行指导;
(五)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并提供服务;
(六)依法向县(市)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
(七)开展档案工作目标管理,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第六条 乡(镇)城建、国土、公安、财政、税务、民政、农业科技、医院、林业工作站、学校等部门和乡镇企业以及村民委员会(管理区)、居民委员会等单位,应建立和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完善立卷归档、档案保管、档案利用制度和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并编制档案材料保管期限
表。尚未建立档案管理制度的,应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半年内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保管好本部门或单位形成的档案资料和其它与本地区有关的参考材料。
第七条 乡(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应按照要求进行统一分类、整理,向综合档案室移交。综合档案室每年应对档案的收进、移出、保管、利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并按规定向上级档案管理部门报送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表。除上级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其它单位形成的档案,可向综合档案室移交,也可以只向综合档案室移交目录,档案自行保管。
第八条 乡(镇)机关综合档案室和各单位的专门档案室应有防盗、防火、防虫、防鼠、防潮、防尘、防高温等措施,有条件的,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现代先进技术设备管理档案,定期检查档案的保管状况,确保档案的安全。
第九条 乡(镇)机关综合档案室和各单位的专门档案室应编制必备的检索工具(即案卷目录,案卷文件目录,专题目录)。
第十条 乡(镇)综合档案室应根据档案保管期限的有关规定,对已超过保管期限的档案进行鉴定。档案鉴定工作由档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确无保存价值的档案应登记造册,经档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批准后销毁。销毁档案应指定两人监销,防止档案遗失和泄密。监销人要在销毁
清册上签字。
其它单位的档案鉴定工作由本单位分管档案工作领导负责,并将鉴定、销毁情况报乡(镇)机关综合档案室备案。
第十一条 长期保存的档案超过5000卷以上的乡(镇)应成立档案馆,集中保管本乡(镇)中各单位形成的档案。档案馆是乡(镇)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除上级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乡(镇)各单位形成的档案在本单位保管10年后,按国家有关规定,连同案卷目录、案卷文件
目录向档案馆移交。档案馆应将各单位移交的档案按不同全宗进行管理。
未成立档案馆的乡(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的档案在综合档案室保管10年后,应按有关规定向县(市)档案馆移交。移交档案时应同时移交案卷目录、案卷文件目录。
第十二条 乡(镇)各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编辑乡(镇)史志或其它参考资料。
第十三条 乡(镇)的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的档案工作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1997年4月1日起施行。



1997年3月11日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问题初探
彭鑫

对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目前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主要有三类:一是兴办乡镇企业用地;二是农村建设住宅用地;三是乡(镇)村公益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在法学界,对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能否也像国有土地使用权一样进行流转,能否像国有土地使用权一样建立一级市场——由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直接以“划拨、出让、租赁”的方式给使用人;或建立二级市场——由农村集体土地所使用人以一级市场获得土地使用权再行“转让、转租”给其他使用人;或用于抵押、入股、联营(笔者统称之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一个是一个颇存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问题。本文就是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下初步的探讨。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空间。
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问题上,有很大一部分人所持的观点就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能用于流转,他们所持观点的法律依据就是《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第六十三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以及《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以下简称《决定》)第十条规定:“…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等规定,笔者认为,以此来作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能用于流转的法律依据,是极其偏面的,是对法律规定的断章取义。
对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这一概念,尽管在我国国家层面的土地管理法律规范中没有明确的概念或规定,但并没有排除法律为其留存的空间。对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能够用于流转,包括出让、转让、租赁、转租和抵押、用于入股或联营,我国的土地管理法及相关规定是留有一定的法律空间的。
我国《土地管理法》第九条“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第十一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定建设用地使用权”,第十三条“依法登记的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提供了大的原则。
而《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尽管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的内容,但其同样也规定了“兴办乡镇企业和农村建设住宅经依法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益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内容。《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尽管也同样规定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也同样规定了“符合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除外的内容;《乡镇企业法》第二十八条“举办乡镇企业,其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土地,凡有荒地、劣地可以利用的,不得占用耕地、好地。举办乡镇企业使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有关用地批准手续和土地登记手续”; 《决定》第十条规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担保法》第三十六条“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土地管理法》第六十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的,应当持有关批准文件,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批准权限,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年5月1日实施)第四十三条“乡(镇)村办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可依法确定使用者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等规定,对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就是农民集体土地建设土地使用权可以确认给单位或个人用于非农建设并予以流转。但根据上述规定,其流转有着严格的条件,部分流转方式,如农村宅基地的转让及宅基地上房屋转让附带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抵押,农村承包经营的荒地,乡镇村办企业房地产抵押甚至受到更严格的限制,但总的说来,其表现如下:
1)主体限定,使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的主体只能是乡(镇)村办企事业单位,或因破产、实施兼并而取得、实现乡镇村办企业房产抵押而一并实现土地使用权抵押权的单位及符合在农村申领宅基地或接受房屋使用权转移(包括受赠、继承、购买)的个人;
2)使用用途限定,仅能或必须用于兴办乡(镇)企业,乡(镇)公益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或农村居民建设住宅三类情形;实现乡镇村办企业房产抵押而一并获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未经审批不得更改土地性质和用途。
3)程序限定,必须符合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并办理有关非农建设用地批准手续和土地使用权或他向权登记手续。
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在上述情况下,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才为合法、有效。这也是我国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留存的法律空间。
当然在对待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和实现承包荒地和乡镇村办企业房产抵押权而引起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问题上,我国有其特殊的规定。
对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我国法律有着这样的规定,《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面积……。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决定》第十条规定的“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以及《担保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农村宅基地不能用于抵押。但这里仅禁止了城镇居民不能取得农村宅基地,并没有禁止可以向农村居民转让、出租宅基地及在转让房屋时附带宅基地使用权一同转让的规定。对此,从《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第四款“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的规定本意,可以一窥究竟。其内在含义对于住房出卖还是允许的,只是其出卖的主体不能是城镇居民,而对出租对象则没有限制。这是一个特殊情况。
对于实现实现农村承包荒地或农村乡镇企业房地产抵押权而取得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问题,根据《担保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依照本法规定以承包的荒地的土地使用权抵押的,或者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抵押的,在实现抵押权后,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和土地用途。”但其集体如何实现,实现程序等还有待于明确规定。
二、应在法律层面明确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规定,建立合法、有效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法律规定的驳杂、语言文字的表述不明确、不明晰,往往导致人们对法律规定理解的曲解和错误,为断章取义和任意取舍留存了空间。在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问题上,相关规定的非直接、非明确、非明晰表述尤为明显。
比如,在对于可以使用农村建设用地主体的表述上,《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六十三条都在“但”字之后进行了表述,而在“但”字之前的内容规定及文意表达上又用了绝对性的文字表述,使法律条文的内容在逻辑上出现了前后矛盾;还比如,在对农村宅基地的取得和转让上则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在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同时,却没有规定取得或因继承、受赠等方式取得多处宅基地,或由农村居民变为城镇居民后拥有农村宅基地如何处理方式。同时,该条文又规定“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而不对该出卖、出租的合法性做出规定,而结合《决定》第十条规定的“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规定,推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第四款的本意,对于宅基地上房屋的转让除不能卖给城镇居民外,还是可以转让、出租的,其结果只是对于出卖者不能再申请宅基地。使人只能去推测法律的本意或寻找法律给人们行为留存的空间。
再比如,对于因实施破产、兼并、实现农村荒地承包经营权或乡镇村办企业房地产抵押权而获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如果其取得主体不是土地管理法规定的三类主体的话,由谁回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无时间限制、程序如何掌握,均没有明确规定。有的只是个性法律规定,如《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商业银行因行使抵押权、质权而取得的不动产或者股权,应当自取得之日起二年内予以处分”,从中存在为实现农村荒地承包经营权或乡镇村办企业房地产抵押权的情形。而这些规定仅仅指的是个性主体,不具有规范一般主体、特定行为的效力;再说这些个性法律条款,也需要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中有进一步如何实现具体针对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抵押权的明确规定。
为此,应首先通过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颁布的部门规章,进一步具体明确规定三种类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流转的方式、程序和内容。
其次,为配合上述规定,由相应区域范围内的某一级政府主导分类建立——兴办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建设住宅用地、乡(镇)村公益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无偿取得、划拨、出让、出租、转租、抵押、入股、联营等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统一市场或登记机构,明确规定相应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主体资格、用途申报、相应权利流转年限、登记、批准程序,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
再次,规定或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的规定,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建立村民议决制度,避免影响国家基本土地管理制度和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与时俱进,修改不应时代的法律法规,使法律概念与现实相统一。
如《乡镇企业法》对乡镇企业的定义,“乡镇企业”作为一个明显带有时代特征的字眼,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日益深入、乡镇企业管理机构的改革和职能的改变、诸多原来所谓乡镇企业摘掉全民或集体的帽子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其已经越来越不合事宜,其作为一类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主体,应重新定义,并在相应法律规定中要取得统一。
只有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努力,才能建立我国合法、有序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法律制度。使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的、在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层次上进行详细规定的情形或付诸于司法实践的情况,早日能够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以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

附:以上文章参考了以下法律、法规、行政法规或国务院颁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部门和地方政府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5)《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7〕71号)
7)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
8)《河北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暂行办法》〔2008〕 第 11 号
9)《河北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2002]第7号
10)其他省、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地方性法规、部门规定
11)部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纠纷的指定性文件、会议纪要、通知
12)有关集体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方面的学术性文章